别具一格的盆景,是由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演变而来的精美艺术,其造型之美,美不胜收。
因可以把玩于手掌之上,所以称为掌上盆景。这种盆景小巧玲珑,可郁郁葱葱,可花枝招展,亦可果实飘香,别有一番情趣。
掌上盆景以及其简约的手法,重境界、重意趣,一树、一花、一果,率直朴野、小品饶有情趣,又擅长营造大格局,由意趣呈现情怀,从风景到盆景,在简练中发掘美,化简洁为神奇,将盆景之美发挥到极致。
掌上盆景的植株选择不宜超过10厘米,应具有叶小、干粗矮、适应性强、耐修剪、易造型、易栽培成活等特点。掌上盆景的用盆较小,盆口径一般应为4至5厘米,多采用古雅的紫砂盆或釉陶盆,盆的形状、深浅和色泽,应与栽种的植物材料在叶形、叶色以及花果的色彩上相协调,要与树木的姿态密切配合。
一盆小小的掌上盆景,体现的却是盆景艺术家的匠心独运,每一盆都是精巧绝伦,而且独一无二无法复制,所以让人爱不释手。
供石之词,应该是比较晚出的,至少在明清之前查无出处。明代诗人邵宝《松风阁次莫东川韵》中提到:“采苓每带云双屐,供石时添水一瓢。”
这里虽然有供石之说,但应该还不是一个固定词语,而是一种动宾结构。至于添水一瓢,大概是指当时还流行以水盆置石,或者是指需清水以养的文石。
供石之说,应该与诗人苏东坡有关。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,喜好当地长江边的黄州石(南宋杜绾《云林石谱》有载),作有前、后《怪石供》。其所谓怪石,就是指黄州石,类似雨花石的一种图纹卵石,“其文如人指上螺,精明可爱,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者”。
苏东坡亲手搜采了一些,并用饼食与村童换了一些,以古铜盆盛清水以养,并寄赠庐山好友佛印和尚以及参寥子作供。他有感而发,写下了前、后《怪石供》,并强调指出,以石头作供于禅僧,是由他开了头。
供石之置,也就是将赏石作为厅堂案几——而非园林置石——供赏之物,也当始于宋代。南宋赵希鹄所著的文房清玩收藏宝典《洞天清录》,有怪石辨、砚屏辨、笔格辨三门,首次将灵璧石、英石、道石、太湖石等怪石与书画古董相提并论,赏石跻身于文房赏玩之列:“怪石小而起峰,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,可登几案观玩,亦奇物也”。并明确了案几供石的主要取向,以横峰山峦形为上选。
在“笔格辨”中还专门提到了“石笔格”:“灵璧、英石,自然成山形者可用。于石下作小漆朱座,高寸许,奇雅可爱”。这是承继了五代十国南唐李后主砚山之制后的发扬光大,由此深刻影响了后世赏石藏玩的取向,以砚山造型为主体的景观石大行其道。
从古代赏石主要流行的两种样式来看,一则是横峰列岫式的研山造型,这在赵希鹄笔下已经充分揭示了。到了明代,文人们还偏爱天然稳底的石头,以为上选。
明末清初,赏石已经成为文人士子居所必不可少的装饰品。时人杭州陈淏子(自号西湖花隐翁)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刊有《花镜》6卷,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园艺专著,其中“花园款设”提到了“堂室坐几”:“堂前设长大天然几一,或花梨,或楠木,上悬古画一。几上置英石一座,东坡椅六,或水磨,或黑漆。室中设天然几一,宜左边东向,不可切近窗槛,以避风日。几上置旧端砚一,笔筒一,或紫檀,或花梨,或速香;笔规一,古窑水中丞一,或古铜砚山一,或英石,或水晶,或香树根……”可见,当时案几供石已经成为了一种“标配”。供石作为清供之选,大概就是明代晚期以后的事,这与木座的流行密切相关。
精巧绝伦的掌上盆景 鹤立鸡群的供石 反应的是一种什么文化?它们都有着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它们代表着吉祥,其实就是一种祈福文化的反应,寓意带来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