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
在成都市广阔的田野上
农民群众正鼓足劲头搞好春耕生产
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山镇卉景社区,却是另外一番风景。我们看到罗汉松、海棠、金弹子等川派盆景生机勃勃,有的盘根错节亭亭如盖,有的悬崖倒挂,凌空欲飞……
“一院一洞天,一步一美景”
在这里
寻常乡村院落演绎着别样的生活美学
“生活场景变美了,天天都像是在逛公园。”看着新打造的景观,居民付清忠开心地说,打通了不透风的围墙,不仅院内风景亮出去了,墙外的游客也进了家门,在今年赏花节期间,自己的盆景销售也实现了“开门红”。
拆墙开窗让绿意走出围墙
卉景社区是当地有名的盆景种植户“聚集地”,3000余亩花卉苗木和桩头盆景种植销售成为社区主导产业。进行景观化打造的天府绿道长约2公里,连接卉景花市和海棠公园,一头是安龙盆景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,一头是探索“川派盆景+乡村旅游“的示范点位,绿道沿线汇聚近80家种植户和居民。
“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团队统一设计,充分引导群众开展拆墙透景、种花植绿、改造风貌和环境整治等行动,把美学价值植入生活场景。”
青城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,注重地方特色,在改造过程中社区还利用原有的村道、机耕道,大力推进以盆景为主题的绿道建设,形成绿道串联林盘院落的大美境象。
整合资金发展田园综合体
“去年在都江堰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,青城山镇成立了‘青村院景’片区综合党委,实施‘青村院景’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项目,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引领作用,推动乡村振兴。”
青城山有关负责人介绍,改造资金就来自该项目申请的专项资金,通过政府和社区资金补贴、村民少量出资的形式,如今已经有近30家进行了大规模外墙美化。“造景”计划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,大家热情高涨,积极用盆景扮靓院景,让绿意走出围墙。
为进一步提升种植户的技艺,“青村院景”片区综合党委还组织本土专家,从种植栽培、造型蟠扎、美学教育、线上销售等多个方面对种植户进行培训。
“在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,我从一个‘小白’慢慢成长起来,现在已经培植小微盆景4万余盆。”
退伍军人陈超说,去年自己实现年销售收入20余万元。去年,返乡创业大学生陈慧的盆景销售额更是达到了80万元以上。
匠心筑园绘就乡村振兴梦
不只是“院景”变“场景”,诗意的生活美学同样在青城山镇这个“园景”呈现。走进青城山盆景产业园,盆景展示区按照传统中式庭院布局,一株株造型各异的罗汉松、紫薇等盆景与山石搭配陈列其间,尽显川派盆景“幽、秀、险、雄”的特点。山石下池水清澈见底,成群结队的锦鲤在水中自由嬉戏,漾出一道道微波粼粼的水纹……
种植基地里,产业园负责人袁铭昌正蹲在矮小的罗汉松前,小心翼翼地为树枝进行蟠扎,随着一双布满裂纹和老茧的双手在枝丫间上下翻飞,一道漂亮的“s”弯就形成了。暖阳将他的脸晒得通红,黝黑的额头上冒出了细细的汗珠。
“做盆景,就像养娃娃。首先要了解它的习性,才能根据节气因地制宜地培养,而惊蛰前后就是修枝塑形打基础的最佳时期。”
袁铭昌介绍,一株树桩培植少则十年,多则几十年上百年,正是如此,桩头代代相传,技艺隔空对话,让盆景这一动态变化、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别具魅力。
从第一次见到安龙盆景就被吸引住、产生浓厚兴趣至今,袁铭昌与盆景为伴已20余年,现是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、都江堰市非遗传承人、都江堰工匠、都江堰市安龙盆景艺术协会秘书长。
“2019年拿下这块地时,这里的土质根本不能用来培植盆景,但因为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,后来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土质改良。”
袁铭昌介绍,经过2年多的精心培植、建设,如今青城山盆景产业园已有面积35亩,盆景近3万株,品种以金弹子、罗汉松和海棠为主。
“青城山盆景产业园是我们镇重点打造的精品盆景园,也是带动片区联动发展的重要‘链’主。”
青城山镇有关负责人介绍,作为川派盆景的重要发源地,安龙片区目前盆景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以上,有500余万盆(株),盆景园和种植园达300多家。但缺乏发展合力,成了制约盆景产业再上台阶的主要因素。
下一步
青城山镇将以青城山盆景产业园为中心
通过大园带小园,串联开发盆艺观光旅游、教学体验点
打造以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为轴线、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
来源:锦观新闻客户端